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受资源禀赋制约,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
为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科学性,成立了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在支持政府决策、促进国际合作和开展民间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管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国动植物病虫害发生频率上升,且分布变化显著。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东部亚热带、温带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气候公约》和《议定书》的补充和辅助。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增强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加强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到2010年,力争在全社会基本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全民保护气候意识,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要求、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一是坚持规划先行。
《中国环境报》记者对话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周生贤部长已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即重点是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与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应以生态创建、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为抓手,通过培育社会生态文明观,促进地区、区域、行业、部门的生态化转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只有尽快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才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操作层面。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投资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正在实践的生态创建工作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不同载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充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对话人 张惠远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蔚点击一焦点关注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什么阶段关键思路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探索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第三,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示范区、试验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同时,通过地方立法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点击二焦点关注 如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思路 以生态创建、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为抓手,通过培育社会生态文明观,促进地区、区域、行业、部门的生态化转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落实生态文明记者:您认为,当前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张惠远: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与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应以生态创建、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等为抓手,通过培育社会生态文明观,促进地区、区域、行业、部门的生态化转变,在不同层面和领域落实生态文明。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重点工业行业的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生态效率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什么对话?近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上要求要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些地区都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先导,将环境优先的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安排了近6000亿元进行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都提倡发展绿色经济,自觉加大对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绿色节能建筑、新能源、公共交通、清洁生产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国民经济投入方面发生明显改变。
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创建活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建设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园林城市、生态省(市、县)、环保模范城、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许多地方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优化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有力促进了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科学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张惠远: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文明水平,为正确决策、科学规划、定量管理和具体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低碳社会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和实现途径。环境保护部已批准18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另外还有一些城市如福建省厦门市、浙江省湖州市和丽水市等地区也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只有推进节能减排,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目前,国内已有多个省(市)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或专门进行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阶段,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高效运行,自然环境系统的健康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谁对话?张惠远,1969年生,自然地理学博士,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首先,经济结构调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第三,以各种形式的生态示范区、试验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中国环境报》记者对话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生态环境部主任张惠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投资计划中,安排了近6000亿元进行绿色投资,用于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技术改造、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生态环境评估、管理和规划研究。针对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周生贤部长已做出了很好的总结,即重点是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推进节能减排,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
政府要强化环境管理的主体地位,促进环境问题解决,就要系统制订一揽子环境战略与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通过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点击三焦点关注 哪些省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较快关键思路 江浙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记者:据您了解,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哪些省市步伐较快?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分享?张惠远: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高潮。
指标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尺,没有它,就不能精确地判断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全面的建设内容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与其他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是加快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和低碳社会在内涵上有一定差异。厦门市和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作为我国最早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并为其他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近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还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二要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只有建设指标具有操作性,才能在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指导作用。
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重点工业行业的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生态效率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式。
绿色经济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是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是经济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投资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